颈肋

颈肋

概述:颈肋是一种先天性的畸形肋骨,可由于外伤、肩部负重因素等引起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颈肋的发生率为0.5%~1%,以女性多见,男女之比为1∶2~1∶3,初诊年龄为20~40岁。约半数为双侧性,单侧者以左侧居多。

病因

病因:颈肋的病因有外伤、肩部负重、骨膜炎、肩下垂、第一肋骨畸形、前斜角肌肥厚、异常纤维束带等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解剖学上,臂丛及锁骨下动脉穿过由前斜角肌、中斜角肌、第一肋骨上缘所构成的三角形间隙,进入腋部,臂丛的下组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方,二者形成神经血管束(图1)。颈肋多见于第7颈椎,有时也见于第6颈椎,其长短不一。一般根据颈肋的形态分为4型:Ⅰ型,颈肋短小,刚超过横突,一般无压迫症状出现。Ⅱ型,颈肋超过横突较多,末端游离并能直接抵触或压迫臂丛。有时由纤维束带与第一肋相连,此纤维带压迫臂丛神经。Ⅲ型,颈肋几乎完整,并以纤维带与第一肋软骨相连,常压迫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。Ⅳ型,颈肋完整,并以肋软骨与第一肋软骨连接,亦常致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和静脉受压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大多数颈肋无任何症状,只有当血管、神经受挤压时才表现症状。此病的一般体征为患者肩部多肌肉饱满,锁骨上窝浅,有时可触及隆起的包块或肥厚的斜角肌。此外,根据受累的成分不同分为三种类型。
    1.神经型
    (1)手、肩钝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,为间歇性。当上肢及肩向下牵引,或手拿重物时疼痛加重,因此病人常把上肢举起置于头顶之上。受第Ⅷ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减弱,表现在握、捏及细小的动作方面。晚期可见手骨间肌和大小鱼际肌肉萎缩,无腱反射改变。感觉障碍以尺神经分布区为主。
    (2)由于交感神经受压,出现血管舒缩功能障碍,如手下垂时皮肤变色,呈灰蓝色,出汗,水肿,上举后则消失。遇冷手指变苍白。有时出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(Horner’s syndrome)。
    (3)颈肋有时可触知,压迫该处可引起局部疼痛并向手臂放射。
    2.血管型  较少,间歇性上肢皮肤颜色改变或静脉怒张,严重者发生溃疡或坏疽,伴随疼痛或痛觉障碍。锁骨上窝常能听到杂音是一重要体征,有时双侧均可听到,患侧声大。牵引上肢上述症状加重。前斜角肌试验(Adson试验):取坐位,臂自然下垂,头用力转向病侧并后伸,嘱深吸气并屏气,病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,为阳性。
    3.神经血管型  指神经型与血管型混杂的病例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无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无异常表现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颈椎X线正位片可确定颈肋的存在及大小。

诊断

诊断:中年患者,特别是女性患者,有上述临床表现者应怀疑此病,进一步行X线检查。有时X线片未发现颈肋的存在,但可能有异常纤维束引起压迫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颈肋为胸廓上口综合征组成内容之一,应与下列情况鉴别:
    1.肋锁综合征  肋锁试验为阳性,即当肩部受重压,使肩关节向后向下时,由于第一肋骨与锁骨间隙变窄,桡动脉搏动变弱或消失,是鉴别本征的依据。
    2.胸小肌综合征  是胸小肌与胸壁挤压神经血管束而引起的综合征,可依据超外展试验阳性,即肩外展、后伸、牵引胸小肌而出现桡动脉搏动消失,而做出诊断。
    3.椎间盘脱出症  多发生于壮年,发病较急,常有外伤史,经牵引后,症状可缓解,脊髓造影显示椎间盘组织压迹。
    4.颈椎关节病  颈椎X线片显示椎间孔狭窄或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。
    5.腕管综合征  压迫腕管时,则正中神经分布区出现感觉障碍。

治疗

治疗:
    1.非手术治疗  包括按摩、理疗、止痛剂,加强提肩胛肌的锻炼,避免手提重物,减少患侧上肢过度外展活动,适当休息。颈椎牵引对此症无效。
    2.手术治疗  如经过3~6个月非手术治疗无效,症状较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。
    (1)具体适应证如下:
    ①持续性剧烈疼痛者。
    ②上肢及手的神经征或血管征在发展者。
    ③锁骨下动脉明显受压而引起手指苍白及青紫的短暂发作,甚至有栓塞现象出现者。
    ④臂丛神经下束受压出现感觉障碍或手的小鱼际肌肉萎缩者。
    (2)手术方法包括:
    ①颈肋切除术:适合于发育较完全的Ⅲ型和Ⅳ型颈肋。一般经锁骨上路切断前斜角肌及颈肋。
    ②第一肋骨切除术:适合于Ⅰ、Ⅱ型颈肋伴纤维束带致神经血管受压者。一般经腋窝入路施行。

预后

预后:颈肋手术治疗效果较好,预后良好。

预防

预防:无特殊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